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河北 湖北 湖南 海南 黑龙江 江西 辽宁

江苏 吉林 宁夏 内蒙古 青海 山东 陕西 四川 山西 上海 深圳 浙江 天津 新疆 云南 西藏

老师和“问题学生”的相处之道

http://www.hteacher.net 2015-11-19 18:24 教师招聘网 [您的教师考试网]

           

教师招聘考试QQ群:471552530教师招聘考试交流群九

备考推荐:2015年教师招聘考试名师网络课程


 (一):怒不择言

“问题生”最显著的特点是问题多,常常惹是生非,给班级管理带来麻烦。

正常情况下,多数老师都能够耐着性子,对“问题生”晓之以理动之以情,可当一个问题在同一个“问题生”身上反复出现之后,这时候,教师的情绪往往就会失去控制。

恼羞成怒之下,“不可救药”“屡教不改”“破罐破摔”“丑态百出”之类伤人的话就会脱口而出,没有任何考量。

(二):情随境迁

处理学生“问题”,最忌讳老师的情绪化,没有个一以贯之的心态。

心情好时,就春风满面,笑容可亲,学生的什么“问题”都不成问题,或焉敷衍了事,或一笑了之;心情不好时,常常不问青红皂白,大发雷霆,不是声色俱厉地批评,就是随意严厉地惩罚,很少考虑“问题生”是什么感受。

这种教育的盲目性和随意性,往往让学生无所适从,不仅起不到任何教育的作用,时间一长,潜移默化,还极易造出情绪化的学生来。

(三):紧盯短处

不少班主任对待“问题生”有个潜意识,就是认为只有时时盯紧他们的缺点,“善于”发现他们的短处,并时时敲响他们的警钟,才能牢牢地将他们掌控在手心,引起他们对自己“问题”的重视,从而促进他们的改变。

实际上,这样做法的结果多数是事与愿违的。

对“问题生”短处的反复关注,往往强化了他们觉得自己在老师眼中就是一无是处的。

“女子为悦己者容”,当“问题生”心“死”之后,也就不会再为求得他人的赏识而努力改变自己了。

(四):空洞说教

教育少不了说教,但说教却不一定就是最好的教育。

这并不是“问题生”不明情理,而是成长过程中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心理的不成熟,性情的不稳定。

“问题生”们真正需要的不是脱离实际的空洞说教,而是感悟自己的对错。如果生活是生活,道理是道理,即使这样的道理条条是真理,对学生而言也是废话一堆。

(五):喜做比较

有的老师认为,“问题生”之所以好惹是生非,就是因为他们没有上进心,没有前进的方向,如果给他们树立个学习的榜样,就会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动力。

基于这样的认知,在平时的教育中,就会动辄给“问题生”找个学习的榜样,作为他学习行为习惯的标杆。

无疑,这种“横向比较”的实质,就是拿“问题生”本身的短处来比优等生的长处。

比较的结果可想而知,“问题生”不但依然是老样子,而且有些还出现新的“问题”——更加自卑,更加敏感,更加敌视教师,因为他会觉得老师是在故意贬低他、变相打击他。

(六):完美主义

有些老师出于爱和责任感,总期望着“问题生”经自己的“教育”,能在短期内把所有的“问题”都消除干净,不再出现。

不用说,这样的教育目的肯定是难以如愿的,因为少年儿童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犯错不断改错的过程,非教师人为所能立刻杜绝的。

“问题生”需要的是教师的“有效”关注:

用宽容的心态悦纳他们已存在的不足和缺点,用赏识的目光捕捉他们的“闪光点”,用换位思考的爱心体察他们特殊的心情与言行——这样的关注方能真正获得学生对教师的向往和亲近。

(七):爱非所爱

“问题生”的“问题”多表现在学习行为习惯上,但无论怎样出“问题”,只要教师善于观察,都能发现他们多少总有自己所喜欢的东西。

比如,有的喜欢打球等体育运动的,有的喜欢画画等动手操作的,有的喜欢唱唱跳跳等才艺表演的,等等。引导他们寻找更广阔的发展。

(八):开阔心胸

“问题生”的改变常是渐进式反复性的,这是符合少年儿童成长规律的,经过教育,他们没有把“问题”彻底解决,老毛病犯了又犯也是很正常的。

如果教师认为他们如此反复是挑衅的行为,是不尊重自己,那自然就会觉得尊严受到挑战,自尊受到伤害。

实际上“问题生”教育成功的基础,首先是教师的观念问题。说实话,以德报怨是教师教育的最高技巧和境界,做到这点,才是真正的“以尊重引导尊重”!教育的水平,最终也是教师为人修养的水平。

(九):不理睬

如果教师准备“放弃”他们,他们会明显地觉察出自己的被厌恶被孤立,师生关系必然陷入更加敌对的状态。

教师放弃“问题生”,就等于教师教育的彻底失败,而师生关系也就此达到冰点。

(十):唯道德论

学生上课不听讲,就是不想学;不好好写作业就是没有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;不守纪律,就是成心捣乱成绩一下降,就是因为松劲了。

总之,把所有的问题都简单地、习惯性地归结为觉悟问题、认识问题、是非问题,好像只要“认识”提高了,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。

实际情况却并不是这样,“问题生”的许多问题往往并不属于道德问题,而常常是心理问题或者能力问题。

心理问题和能力问题靠一般的思想教育方式是解决不了的,所以,每当教师用自己的错误方式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,他们就茫然不知所措了,只会埋怨学生不接受他们的教导,却不想想自己开的药方是否对症。

相关推荐:

>>2015年教师招聘考试网络辅导课程

>>2015年教师招聘考试相关复习资料

华图教师网 http://www.hteacher.net

关注公众号

责任编辑:QQ

教师教育网 教育信息网 人事考试网 资料下载

>>更多教师招聘通用相关信息/资料查看

全国中小学各学科、各版本电子课本汇总教师职业道德——特征知多少教师招聘中小学体育笔试试题12023年5.7事业单位联考(言语理解)送分题2023年507事业单位联考《职测》判断推理命题趋2023年507事业单位联考职测(数资)送分题

精彩推荐

换一换

有报考疑惑?在线客服随时解惑

公告啥时候出?

报考问题解惑?报考条件?

报考岗位解惑   怎么备考?

冲刺资料领取?

咨询

备考资料预约

  • 省份
  • 市区
  • 考试类型
  • 姓名
  • 手机号
  • 验证码

互动交流

  • 华图教师APP题库下载

  • 微信公众号:htjiaoshi

在线客服×